【如画·陕菜】46年前吃的那碗独特怪异很另类的“灞桥糊汤臊子面”

那是1976年,河北唐山发生了震惊中外的7.8级的强烈大地震!当时陕西省地质矿产局水文地质二队物探分队,正在蓝田县进行水文地质普查,驻扎在蓝田县某村。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我,有幸成为这支普查小分队的一员。现在想起来仍觉奇怪,远离唐山上千公里之外的我们,居然为防地震,有房不住,却在院子中间的空地上搭起了防震篷,住进去避震了十余天。
期间有一次,我们小分队乘坐的普查工作卡车路过灞桥老街时突然停了下来,只见分队长从副驾驶室伸出头来,对坐在车上的我们大声说道:到了中午饭口上了,请大家下车,让伙食管理员在灞桥街上给大家找个食堂吃了午饭后,我们再去蓝田工作地点。
我们十余人下车后,紧随着伙食管理员走进了灞桥街上的一家食堂(已经回想不起来是国营还是集体性质的,那时还没有个体私营饭馆)。我们吃的是伙管员特别强调的:这是当地过红白喜事待客吃的名面“灞桥臊子面”(又称“灞桥糊汤臊子面”),这是当年刘邦屯军霸上,项羽屯军鸿门摆下“鸿门宴”,都没有吃过的灞桥臊子面。
我已经记不清当年吃的几个什么荤素菜,可唯独对“灞桥臊子面”记忆深刻。我们这个小分队的物探地质队员中,大都是渭南、商洛、宝鸡地区几个县和外省的人,没有西安当地人,却大部分是大中专毕业的有点文化的人。大家嘻嘻哈哈地边吃边闲谝,对上桌的几个菜没人说三道四,闲谝的焦点却都集中在了“灞桥臊子面”上:
“这灞桥臊子面,咋感觉跟猫吃浆糊似的?”
“是呀,燃嘛咕咚地,咋跟我们渭南地区的臊子面不一样?”
“和我们西府的岐山臊子面也不一样!岐山臊子面是清汤面,这汤是糊糊的,能刷在墙上贴大字报、大标语。”
“就是的,这面怪异得很么,面条咋还勾粉芡?我看应该叫‘河南胡辣汤面’嘛!可又不是胡辣汤味。”
“我看味道很好,像是吃肉菜面条羹,吃起来滑爽顺溜得很,一点也不费牙!估计我能吃四、五碗莫麻达。”
“今天第一次吃了个从没吃过的稀罕臊子面,说句歇后语:小刀扎屁股——开了眼了。”
“我说这碗面里有历史有文化,估计是受到郑板桥的名言‘难得糊涂’的启发,民间创造了这碗独具一格的风味面条。人们通过吃这碗面,会懂得‘难得糊涂’是一种哲理,是一种境界,运用得法,可以化解心中积郁的恩恩怨怨、是是非非等,吃灞桥臊子面,既糊里糊涂地领略了‘难得糊涂’所蕴含的精神实质,又稀里哗啦地品味了咱陕西民间面食营养美味饱腹的家的味道。”
……
虽然我们这些地质队员们,云山雾罩地胡谝乱侃地说着半开玩笑的话,不过大家咥的还是津津有味,最少的吃了2碗,最多的竟然吃了4碗!可见我们初次吃到此面,虽感好奇,可舌尖和味蕾,还是愉快地接受和认可了“灞桥糊汤臊子面”!
“灞桥糊汤臊子面”这种面食,虽也属陕西关中“臊子面”一类,却不同于同为关中地区的陕西名气最大的“臊子面”——“岐山臊子面”,以及“长安臊子面”等!如“蒙面隐士”一般深藏民间人未食(识),就是西安本地人也知之很少,吃过的人不多。就连蜗居西安城南已44年的我,自46年前在灞桥首次品吃了“灞桥糊汤臊子面”后,至今就再也没有与它零距离“见面”。
近些年在陕菜网写专栏的过程中了解到,古有“武松三碗不过岗”,今有“灞桥人三碗不下席”之说的“灞桥糊汤臊子面”,以面条中加食用碱、臊子汤中用淀粉勾芡为主要特点,有着“薄筋光、煎糊汪,五光十色醇鲜香,不仅吃面更喝汤,打着饱嗝吼秦腔”的显著特色。
这碗让灞桥人津津乐道、独特别样的风味和舌尖味道,经年累月地只在灞桥区和周边的临潼、高陵、蓝田、长安的部分地方流行,流行区域也就方圆百里左右,让老陕人甚觉遗憾,也想不通走不出去是何原因?
西安东郊灞桥区及其周边的蓝田、长安、临潼、高陵县(区)部分地方的原住民,凡遇红白喜事,必定招待亲朋好友咥一顿美味可口的“灞桥糊汤臊子面”,与陕西的其他面食一样,也是“一碗有历史、有文化、有故事的面”。我在灞桥官网上,看到了一则关于“灞桥糊汤臊子面”的历史传说,实录于此:
相传在唐贞观年间,蝗灾肆虐,赤地千里,京畿长安,六料不收。灞河东岸有位乐善好施的韩员外施粥舍饭赈济灾民,到了儿子结婚之时却捉襟见肘,拿不出粮食来了。
为了将婚事办圆满、让来宾们吃饱吃好,婚宴掌勺的白行厨施展出‘面不够、汤来凑’的绝活,燣(lán)炒出美味可口的香荃臊子头,烹调出勾芡肉汤臊子汁,虽然面条不多,却人人吃得碗净钵光,肚圆之后口留余香,连称大饱口福。
适逢太宗皇帝微服出巡,尝过臊子面后龙颜大悦,当场夸赞韩员外的善行懿德,敕封韩员外官职,还赐御酒贺韩公子新婚之喜,更褒奖厨师的精湛厨艺,临了还将厨师带入宫中传授技艺。
后来白行厨告老还乡,将宫廷秘制御膳的方法与民间礼席的技艺结合,研发出具有白鹿原、浐灞河地域特色的臊子面,并在民间四事八节的礼席中推出,从此该礼面名闻朝野。
“灞桥糊汤臊子面”的大致做法是:打臊子时先将五花肉、冬瓜、黄花、木耳、红白萝卜、白豆腐、炸豆腐等食材切成丁,放入锅内加调料炒熟盛出;再将早已煮好的骨头汤烧开,下白豆腐丁烧开,用淀粉勾芡后撒上蛋花、倒入炒好的菜丁,关火后撒入生韭菜点缀调味。最后将加了碱的细面条煮熟过水捞入碗中,再浇上臊子即可食用。
询问西安几位资深吃货:如今在哪里还能吃到“灞桥糊汤臊子面”?几十年都没有咥此面了,现在想咥的兮兮地!
答1:
原来灞桥新医路有家卖灞桥臊子面的,还有灞桥区柳鸣路西都小吃城里有家永娟灞桥臊子面馆,还有纺织城鹿塬街有家卖灞桥臊子面的,如今都不见了。
现在在灞桥街道和纺织城街道,已不容易看到灞桥臊子面的倩影。不过据说星期天灞桥集市的小吃摊上,有可能出现这碗神秘的灞桥糊汤臊子面。要不然你就得到灞桥地区民间办红白喜事的场面上去找。
因为在灞桥及周边部分地方,每遇小孩过满月、婚丧嫁娶、逢年过节这样的红白喜事,主家都以糊汤臊子面作为待客的第一顿早餐,找到后,你可以顺势咥几碗……
答2:
原来长安区政府对面有一家卖灞桥臊子面的,现在也没有了。这是人家灞桥人无论走到天南海北,都心心念念牵挂的一碗面,这碗面里有妈妈的味道,儿时的记忆,和勾了芡般的浓浓的乡愁和乡情。
答3:
我前些天看到咱西安的网络大V“老班长拍西安”发的短视频,说他“杨过”后,不知道吃啥好,就特地去临潼斜口的张铁臊子面馆,12元两碗,还送一碟小菜,喜气洋洋地过了一把“灞桥糊汤臊子面”的瘾!可把老班长吃得爽歪歪了!
这“灞桥糊汤臊子面”,是灞桥的独特风味,也有人称它为“糊汤面”,但它和商洛地区不勾芡的“糊汤面”“糊涂面”,根本不是一码事。
诸位看官,没咥过“灞桥糊汤臊子面”的西安人,能算“老西安”么?“面肚子”的陕西人(包括西安人),约起!去咥两碗灞桥人情有独钟、颇为自豪、美味可口的“灞桥糊汤臊子面”吧!
田建国个人小传
中国陕菜网《如画·陕菜》《陕菜·名店》专栏主编,作家、摄影家,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会员和诗歌专业委员会委员,陕西省餐饮业商会副秘书长,陕西省楹联学会常务理事,陕西省文化产业促进会常务理事,欧亚丝绸之路国际诗社副秘书长,中国文化魂书画研究院副院长,陕西工运研究会特约研究员,西安对外经济文化发展促进会监事长兼网络信息部主任、西安诗书画研究会理事,西安市长安诗词学会理事等。
免责声明: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,文中转载图片、音频、视频文件等资料,均归该权利人所有。如不慎侵犯您的权益,请后台联络,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。
小陕推荐
End
编辑 | 骞哲 主编 | 安娜
图片 | 田建国、网络
如需转载本文 请后台联系告知
法律顾问 | 刘陆训团队 | 陕西仁和万国律师事务所
支持单位:陕西省商务厅、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
指导单位:陕西省三秦文化研究会、陕西省食品协会、陕西省烹饪餐饮行业协会、陕西旅游住宿业协会、西安旅游协会、北京陕菜协会
联合运营:陕西省面食产业发展促进会、大唐博相府文化艺术酒店、陕菜学院、陕菜研究院、陕菜供应链研发中心、陕菜文化研究会
战略合作:红餐网、成都海名会展有限公司、陕西广播电视台《好管家》栏目、成都餐饮同业公会、中国精品酒店联盟、长三角红色文化旅游区域联盟
合作媒体:华商报、三秦都市报、文化艺术报、网络大V自媒体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