聖光聖經地理 Holy Light Bible Geography

C5聖地重要的果樹作物
Fruit Trees in the Holy Land
呂榮輝
聖光神學院
前言
王上4:25提到「所羅門在世的日子,從但到別是巴的猶大人和以色列人,都在自已的葡萄樹下和無花果樹下,安然居住。」聖經執筆者之所以並提這兩者,有其地理上的原因。因這兩果樹不但可種植的地理環境很廣,並且作食用途亦多。
1. 在以色列,從但到別是巴,兩者之間的自然環境完全不同,包括氣候、地形、土壤和植物生態,但這兩種果樹都可以生長(參民13:23;何9:10)。
2. 可以生食、作乾果(撒上25:18),貧富都食用;行軍時的乾糧(撒上30:12);象徵鄰里和睦(亞3:10)。
I. 葡萄 (grapes, vine):
葡萄是聖地三替代作物之一。這裡,我們把它放在「樹」類之下,因中文聖經常稱之為葡萄「樹」,其實它是藤(vine)不是樹(tree)。不過聖經中常以葡萄來代表猶太這個國族;耶穌又常以自己來喻葡萄。在守聖餐時最常發生的問題,是到底該用葡萄酒《新譯》呢?還是葡萄汁?贊成用「酒」的理由是:逾越節是在三、四月間,當年的新葡萄尚未長成,哪裡有汁?而陳年的葡萄汁,可能早已發酵成酒。強調用「汁」的理由是《聖經和合本》明明說是「葡萄汁」(太26:29;可14:25;路22:18)。但原文是γεννηματος της αμπελος (genematos tes ampelou),這裡主對門徒說:我不再喝「這葡萄汁」,祂所說的是「這葡萄的產物」(the product or fruit of the vine)。呂振中也譯這句為:「這葡萄樹的產物」。這樣一來,聖餐時到底該用「汁」或該用「酒」,就不需要再爭議了。葡萄樹的產物就是葡萄(grapes)。舊約中最常見到的葡萄字是ענב(enab);新約中最常見到的葡萄字是αμπελος。啓示錄14章18節中用了三個與葡萄有關的字:τους βοτρυας της αμπελου (the clusters of the vine, 葡萄樹[纍纍]的果子)及αι σταφυλαι αυτης (the grapes of it, 它的葡萄)。
圖1. 克里特島的葡萄園(Dilys Tsai, 2011年攝)
看來耶穌對葡萄的種植知道頗詳,在馬太福音第20章中,祂談到僱人進葡萄園(vineyard,αμπελωνα)工作的比喻(太20:1-16);在馬太福音21章中,祂講到栽種葡萄園,築起籬笆、挖了壓酒池、蓋座守望樓,以及租賃的事(太21:33-41,參路20:9-16)。
人類種植葡萄由來已久,有人說,挪亞因葡萄好吃,所以也帶兩棵進方舟,並且在洪水以後,「作起農夫來,栽了一個葡萄園」(創9:20)。酒政告訴約瑟他的「葡萄夢」(創40:9),並得到約瑟為他「完夢」,可惜的是酒政出去以後,「卻不紀念約瑟,竟忘了他」(創40:23)。雅各對猶大的祝福,包括:「把小驢拴在葡萄樹上,把驢駒拴在美好的葡萄樹上,在葡萄酒中洗衣服,在葡萄汁中洗袍褂」(創49:11)。有學者解釋這個祝福是帶有君王的象徵。誠然,大衛是從猶大而出,而生為「猶太人的王」的主耶穌,又是從大衛的苗裔而出。耶穌曾自喻說:我是真「葡萄樹」 (αμπελος,約15:1, vine)。有話說,聖地的葡萄不但產量豐富,並且質地也很好。因此,當探子被差遣去窺探迦南地,回來時扛著幾大串的葡萄到營中讓摩西看。
圖2. 葡萄果實 (盧瑞興 2011年攝於塞浦路斯)
葡萄在聖地之重要性,可在葡萄園中建守望台這件事上看出。葡萄成熟的季節,甚至全家都搬到園裡搭棚照顧。葡萄園之所以需要在園中築守望台,不但防盜也是為了防備野獸的侵害。詩篇的作者就說:林中出來的野豬,把它[指葡萄]糟蹋;野地的走獸拿它[葡萄]當食物(詩80:8-13)。所羅門王寓意說:「要給我們擒拿狐狸」,但卻直說「就是毀壞葡萄園的小狐狸…」(歌2:15)。所建的瞭望台,有的是堅固帶永久性的,但多數是簡單的,就如以賽亞書1:8所說的草棚茅屋(כְּסֻכָּה,sukkah,hut or shelter)。烏西亞王因喜愛農事,他的葡萄園遠佈山地和佳美之地,並且有多人在看顧和修理(代下26:10)。有關一宗殺人奪地的命案,竟然是與葡萄園有關:拿八因不願將先人留下的產業轉讓給亞哈王,不幸惹上了殺身之禍(詳見王上21章)。
在聖地地區,種白葡萄不用灌溉,只靠根、葉吸取山坡地上的甘露;但種紅葡萄則不同,需要更多的水份。以賽亞書的「葡萄園之歌」中就有一句話說:「…我是看守葡萄園的,我必時刻澆灌」(賽27:3)。從這句話,我們也許可以猜想這裡所種的,多數是紅葡萄。以西結這樣地描述著:「將以色列地的枝子栽於肥田裡…就漸漸生長,成為蔓延矮小的葡萄樹」(結17:6-8)。
有人說:正如棕樹可以活到豐滿的年日,葡萄也能如此。據說有些葡萄樹結果子長達三百年。一棵香柏樹被砍下,它不一定就能再長出來,但是那低矮的葡萄,雖然一剪再剪,枝條必定會從老幹那裡再長出來。「從耶西的本必發一條,從它根生的枝子必結果實」(賽11;1),似可作為這事作註腳。然而香柏樹的樹幹,是有用的建材,葡萄樹幹則不是如此。耶和華曾用葡萄樹枝之無用來喻言耶路撒冷:「人可以從葡萄樹上取木料、製造物件嗎?…作釘子掛器皿麼?」(結15:1-3)。「我怎樣把樹林中的葡萄樹拋在火裡當燃料,也必照樣對待耶路撒冷的居民」(結15:6)。
在昇平之世,「人人都要坐在自己的葡萄樹下,和無花果樹下,無人驚嚇」(彌4:4)。這也是一幅猶太人小康之家完美蒙福的圖畫:在葡萄架的蔭影下乘涼,一邊吃著香甜的無花果,一邊欣賞著一串串結實纍纍的葡萄:不久它也可以當食物吃,也可以釀酒。這是一幅何等安祥的美畫。
談到葡萄,當然會連想到酒。酒的希伯來語是יָיִן (yayin),但希伯來語的yayin,原意是那「被壓榨出來的」;所指的是葡萄汁。這字原沒有任何發酵的含意,但這字在舊約的重覆使用中,也成了發過酵的酒,就是歷來眾先知所提說過的(參賽5:22;耶22:9;珥1:5;哈2:5)。以賽亞用了三個不同的字來代表不同的酒:סָבְאֵךְ (sobe,上頂的酒,choice wine 賽1:22,所以才可以「用水攙對」);שְׁמָרִ (shemer,「陳酒」,aged wine, 賽25:6);תִּירוֹשׁ (tiyrosh,「新酒」,new wine,賽24:7)。
雖然聖經的確反對醉酒,但卻也稱讚「酒能悅人心」(詩104:15)。飲酒在聖地地區,似乎是一件很自然的事;耶穌也為加利利的迦拿婚筵中變水為酒,以挽回席間缺酒所可能帶來尷尬的場面(約2:5-10)。
奉獻給主的人,如:施洗的約翰、撒母耳及參孫,因為他們是「拿細耳人」(參民6章),所以不但不能喝酒及醋,就是連葡萄汁也不能喝,甚至不能吃葡萄乾。拿細耳人的願有的是終身,但有的只是短期間。耶穌雖被稱為拿撒勒人(Nazaene),但不是拿細耳人(Nazarite)。因為祂曾說:「施洗的約翰來,不喫餅、不喝酒,你們說他是被鬼附著的。人子來,也喫也喝[酒],你們說他是貪食好酒的人」(路7:33, 34)。
以賽亞書5章使我們看到一個葡萄園主是如何經營他的事業:(1)他選擇建葡萄園的地點:「在肥美的山岡上」(NIV作山坡);(2)他刨挖園子,撿去石頭;(3)栽種上等的葡萄樹;(4)在園中蓋了座樓;(5)他又鑿出壓酒池。儘管他這樣的經營,嫩枝所結的,反倒是無用的野葡萄(賽5:1-2)。為什麼呢?原因可能是由於「突變」(Sporting或mutation)及病菌(virus)。變異在自然界中常在最想不到的時候發生;病菌雖然早與人類同在,但在暴發時,可以把一棵好葡萄樹,一下子變成只結酸果的野葡萄。
經營葡萄園是件艱辛的工作:在冬天要剪枝、耕作;春天要施肥(灌溉),夏天又要修剪,成熟時還要一串一串地摘下來。箴言24章提到兩種無用的人,第一種是愚昧人(心智不開);第二種是懶惰人。後者的葡萄園是「荊棘長滿了地皮,刺草遮蓋了田面,石牆也倒塌了」(箴24:30-31)。不過葡萄園跟其他田地一樣,也要遵守安息年(第七年)。這一年,葡萄樹不可修剪,葡萄不可摘,完全聽其自然,這樣的安息,將會使來年更豐收。
在聖經中,葡萄常用來象徵以色列。詩篇80:8, 9的兩節說:「你從埃及地挪出一棵葡萄樹,趕出外邦人,把這樹栽上。你在這樹跟前預備了地方,他就深深扎根,爬滿了地」。這段經文在重繪以色列人的子孫出埃及,在約書亞帶領之下進入應許之地,擊敗迦南各族,住在不是他們自己所建的城邑裡(參申第4章)。以賽亞書第5章再次以葡萄園象徵這個國族的不成器,他們產不了好的葡萄;反而結了野葡萄(第3節)。主耶穌在世時,常常責備法利賽人,因為他們僅是口裡說說,不是用他們的生命來服事上帝。作為一個國家,以色列常常離開敬拜真神而去敬拜巴力或是金牛犢,後者就是昏君耶羅波安所設立的(王上12:28, 29)。何西阿對他們的斷言是這樣的:「以色列是茂盛的葡萄樹,結果繁多。果子越多,就越增添祭壇;地土越肥美,就越造美麗的柱像」(何10:1)。以色列是茂盛的葡萄,意思是只有很多的枝葉,而沒有果子,所以KJV譯為「Israel is an empty vine (or useless vine)」。先知約珥說:「他毀壞我的葡萄樹,剝了我的無花果樹的皮[兩者都為以色列的象徵],剝盡而丟棄,使枝條露白」(珥1:7)。約珥所說的是指一個原先強壯,人數眾多的國家,現在落得如此。事實上,歷史也證明以色列被擄到異國去,這就是那原先作為上帝的葡萄園,但因離棄上帝所落得的下場。